总务部:李伟亮
今时今日,以iPhone、iPad、Note II等为代表的智能设备进入了千家万户,不仅深受年轻一代追捧,上至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、下至刚学会说话的娃娃,都开始对其爱不释手。更有不少年轻的父母,将手机、平板作为玩具送给自己的孩子,好让他们及早享受科技的便利。
但是,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呆坐在一旁盯着屏幕,甚至还传出4岁女童玩iPad成瘾、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消息时,我们不禁大吃一惊——现在孩子们的童年,都被困在这小小的屏幕上了?
1、身边故事:当手机、平板成为孩子的玩具
说到这个话题,笔者想到了自己的表侄。
表侄自小就长得机灵、可爱,非常讨人欢心,不过由于父母经常在外面工作,平时都由他外公、外婆照顾。
在表侄5岁那年,表哥买了一台iPad 2。表哥非常喜欢打游戏,买了iPad后就立刻装了愤怒的小鸟、水果忍者、越野赛车等各种游戏。他不仅每天回家以后玩,周末出外游玩、吃饭也随身带着。耳濡目染下,表侄也开始对iPad着了迷,不断缠着表哥教他玩。虽然表嫂一直不同意,但看着儿子不住地哭闹、发脾气,她也只好答应了。
慢慢地,表侄的生活发生了变化——他不像从前那样活蹦乱跳、经常与邻居的孩子到公园玩,而是喜欢待在家里的沙发或床上,眼睛一直盯着iPad的屏幕,手指则不断在上面划来划去,并不时兴奋地叫喊;他的外公外婆叫他出来吃饭时,iPad依然不离双手,要老人家哄了好久才肯放下来吃饭……
久而久之,即使是亲戚聚会、到外面吃饭,他都喊着要玩iPad,而且不玩上半个小时都不罢休。虽然表侄仍然是那样聪明、伶俐,但看到他一碰到iPad就忘记了身边的一切,我自己的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。
如今,像表侄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——父母都是追求潮流、接触数码的年轻一代,在他们看来,花几千块钱买智能手机、平板送给孩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。加上由于工作在外,他们平时很少在家里带孩子,于是除了年迈的祖辈,手机、平板就成为了孩子的“贴身保姆”。
诚然,与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相比,现在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,加上应用商店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软件,不论是用平板玩游戏,还是拿学单词、练口语,他们都比我们更快上手。
然而,这就应该是他们唯一的玩具吗?
2、一路走来,我们的童年都是怎样过的?
我们不禁想起那些年的日子——几十年间,陪伴我们童年的玩具,竟有着天壤之别。
笔者的不少堂兄弟都是70后,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,买什么都要票,更别说外来的玩具了。所以他们当年最喜欢的,就是与邻居的孩子们DIY各种玩具——滚铁环、毽子、陀螺、豆袋等,都是做得最多的几种。
每到放学或者放假,从巷子到院子前的空地,都能看到男孩子成群结队地抛豆袋、弹石子、拍元宝,听到女孩子跳皮筋时念的歌谣,甚至和邻家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踢毽子……
虽然玩具都很简单,但是他们最享受的,是有许多小伙伴跟自己一起玩、一起笑,一起分享当中的乐趣。
笔者属于80后的一代,那时从国外、沿海引进的玩具越来越多,颜色鲜艳、制作精致,非常吸引。除了铁皮青蛙,各种汽车、飞机模型,还有飞行棋、玻璃跳棋等棋类,以及各种积木、七巧板、华容道、魔方等益智游戏,都是当时同龄孩子中的挚爱。
当时我们喜欢约上几个同学,在课余时间拿出一副飞行棋,祈祷着骰子甩到6的那一刻;或是周末来到同学的家里,摆弄着各种各样的模型车和玩具小兵来一场大战,然后一起研究如何搭一座积木城堡,三五知己有说有笑,快乐地度过一个下午。
与此同时,像“俄罗斯方块”那样的掌上游戏机也开始流行起来。要是班上有谁带了一台,他的身边肯定会围着很多同学,大家按顺序排着队玩——因为在那时,一台游戏机也能成为“时髦”、“潮流”的标志。
也是在那时开始,大家心中想独占玩具的意识开始萌芽。不过,即使对游戏机再爱不释手,小伙伴之间仍然愿意相互传着玩,课间生活倒乐也融融。
而90后一代,每家每户的孩子都能买得起自己的玩具,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令玩具变得更电动化,最常见的便是四驱车、遥控飞机和发声娃娃。
小霸王、红白机等家庭游戏机也在这时进入到寻常百姓的家中,超级玛丽、魂斗罗、小蜜蜂、拳王等游戏更可谓是当时的经典。因为大多是双人游戏,所以当时除了自己玩,一般也会叫上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铁哥们、好姐妹,一起合作大通关。
再过了一段时间,电脑也开始逐步普及。虽然一般都是父母买回来工作用的,而且也不过是586、奔腾II级别的机器(在那时也算很好的啦),但由于父母一般把它锁到房间里,而且再三强调不许碰电脑,在好奇心和不服气之下,孩子们趁父母出门溜进房间“偷着乐”可没少干过,“眼观电脑,耳听八方”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点共同回忆。
到了此时此刻,或者孩子们并未觉得有什么异样,但父母却发现他们出门越来越少,与伙伴的交流也不像70后、80后那么多了。此时孩子们称得上是人手一个玩具,但由此带来的满足感,让他们逐渐减少与伙伴一起游戏、分享欢笑。
到了00后,从过去发明的各种益智玩具,到各种动漫衍生出的产品,例如叮当猫、喜羊羊的玩偶等,都能很容易地买到一大堆。所以,他们所拥有的玩具,加起来装满整个柜子的话也绝不奇怪。
由于玩具足够地多,加上居住在相对封闭的社区里,他们即使独自在家也不用担心会闷着自己,对玩伴的渴求也逐渐减弱。
而随着近几年来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的爆炸式发展,孩子们的视线便从满柜子的玩具,转到了那一方方动感、绚丽的屏幕上;而且目前的手机、平板只需用手指头触摸、点击就能控制,操作起来简单而有趣,一旦把手机、平板拿在手上,身边的一切便犹如空气般无视了。
对00后的孩子们而言,真正能够吸引他们的玩具,或许就只有智能手机、平板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吧。
时光飞逝,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进步,让我们手中的玩具越来越好,但我们的内心却从渴望众乐乐,变成需要独乐乐,到最后习惯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中。
3、高科技为孩子打造的樊笼
孩子们接触到高科技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,但他们的内心却变得愈发孤独,何解?
从电子游戏诞生时起,不论是掌上游戏机、小霸王还是后来的电脑游戏,它创造了一个与绝大多数人隔绝、要求玩家借助人机界面对游戏进行操控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孩子们会逐步沉浸于游戏的环境中,但他们的关注点只是落在屏幕上操控的那些虚拟角色或工具,而不是现实中的其他伙伴,而且他们也难以预料接下来会出现什么东西、发生什么事情。
这跟以往真人面对面的互动游戏模式截然不同。游戏机和电脑营造的人机游戏环境,让孩子们与现实的交流逐渐减少,呆板的人机合作模式也让他们慢慢感受到孤独和失落。
而手机和平板电脑,则更是为孩子们直接创造了一种孤独的使用环境——在很大的程度上,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带着“个人”的属性。它要求完全由个人单独控制,只有单纯的人机互动,不需要与他人协作,游戏也能继续下去。
在这种完全隔离的环境下,孩子们也许能从中自娱自乐,但与他人合作、共同胜利带来的愉悦和快乐,却是很难再感受得到了。
除了与同伴隔绝的孤独感,这些高科技的产品还带来了其它生活上的问题——国外有调查统计显示,受电子游戏、智能设备的影响,目前不少5至13岁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变差,45%的儿童不会系鞋带,更有过半数的孩子不会泡茶、不会看地图、不会爬树、不会制作纸模型……
高科技改变了孩子们玩乐的方式,但同时也在无形中筑起了一座与现实生活隔绝的樊笼,将孩子们变成其中的囚徒。
4、科技产品不是孩子唯一的玩具
这样说来,孩子们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,都是科技进步犯的错?
并非如此。不论是游戏机、电脑,还是手机、平板,它们都能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更多、学习更多,其带来的启蒙作用不能因此而被抹杀。
只是,在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,家长要对其产生的各种自我关注刺激进行引导,让孩子们明白到除了自己和电子产品中的虚拟世界,还有更多的人和事物值得他们的关注。
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利亚·蒙特梭利曾说过: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。”作为家长,平时不妨抽点时间,多带孩子们到大自然,让他们接触树木、小草,学会在沙滩上堆城堡、拍皮球;或者让他们与其它孩子一起做手工、砌模型,让他们重新在现实中获得知识,收获友谊和互动。
当然,我们也并非要孩子们与这些科技产品隔绝——电脑可以照玩、手机平板也可以照用,但要让孩子们明白,它们不是唯一的玩具,也不是接触学习的唯一途径。